“开先杯”首届斗联大赛冠军王一中楹联艺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2019年8月10日,由《中国楹联报》社、联都网站联合主办的“开先杯”首届斗联大赛冠军王一中楹联艺术研讨会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教育局会议室隆重举行。
王一中,笔名珅夫子,辽宁台安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家协会理事,鞍山市楹联学会副会长,2007年开始学习楹联,写作之余,以赛代练,几年来参加各级楹联比赛多次获奖。2010年“中兴杯”第二十五届全国网络对联擂台联赛获总分第七名;2011年荣获中华楹联报“十大攻擂手”称号;2016年“万福送万家”应征春联被央视小年春晚采用。十年间,创作楹联作品有百余副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江西日报》《吉林日报》《成都日报》《对联民间故事》《鞍山楹联》等报刊杂志。
王一中自2014年加入鞍山市楹联学会以来,积极参加学会各项活动,比赛中多次拿得学会主办的各项楹联比赛一等奖,受到学会领导的青睐和重用,由会员到理事到副会长也是众望所归。王一中在个人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不忘初心,不惜牺牲个人业余时间,以鞍楹为家,带头创作,并为联友们答疑解惑,在学会微信群主持开展了多项创作活动,调动了会员创作的积极性,两年来为鞍楹创作的整体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王一中学联十余年,在楹联比赛中获奖百余次,特别是2018年“开先杯”首届全国斗联大赛取得冠军,为鞍山楹联学会争得了荣誉。
研讨会上大家纷纷发言,对他的楹联作品给予了认真的解读与评价,他的作品特色突出,长短皆精,雅俗共赏,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推广和学习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王一中这样的对联精英带动下,助推鞍山楹联的快速发展,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目的。
台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全、台安县文联主席王伟光、台安县教育局副局长、鞍山楹联学会副秘书长陈列、台安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付晓虹、台安县教育局副科长孙圣祥、台安县文联秘书长、鞍山楹联学会副会长王洗尘、台安县诗词协会会长宗占智、台安县诗词协会副会长魏中军、台安县会山学校党支部书记、台安县诗词协会理事何艳鸿及鞍山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刘庆志、鞍山市楹联学会会长侯文慧、副会长兼秘书长朱革强、副会长王忠奇、副会长侯竣业、副会长张树刚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台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全、鞍山市楹联学会会长侯文慧、分别做了主旨发言。
台安县域内市楹联学会会员和楹联界朋友王海明、杨弘伟、徐红彪、李峰、王亚辉、张丽、姚秀娟、刘守立、杨红霞及鞍山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聂宏川、张彧、王健新和理事骨干会员董秀辉、朱影、石凤云、周莉、袁睿、李树成、左颖、陈英姿、乔安生、许朝日、何芳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后大家还参观了少帅陵、张学良出生地和张荒古渡,使全体会员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部分学会领导的发言
王忠奇发言
王一中楹联艺术研讨会主持词
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鞍台两地文艺界的联友艺术家们:
正逢初秋时节,我们相聚于人杰地灵的台安,为我们鞍山楹联学会副会长王一中同志召开楹联作品艺术研讨会,这是学会步入健康发展的重要时刻,也是为了助推鞍山楹联创作活动稳步发展的战略之举,更是贯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际步骤。这正是我们今天召开本次一中作品研讨会的目的所在。
天下无语不成对;人间有爱是佳联。楹联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进新时代后,我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传统楹联文化,使之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又能培育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在这方面,近年来,一中同志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尤其是他出手撰写的一些对联,令人拍案叫绝,可以说是添一字嫌繁,删一字嫌简。正因如此,他受到了省内外联界专家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大家知道, 王一中同志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家协会理事,鞍山楹联学会副会长,一中自2014年加入鞍山市楹联学会,几年来,积极参加学会各项活动,比赛中多次拿得学会主办的各项楹联比赛一等奖,受到学会领导的青睐和重用,如今已经成为楹联学会的学科带头人。一中同志在个人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不忘传帮带,不惜牺牲个人业余时间,以鞍山楹联为家,带头出题,带头讲座,带头创作,并带头为联友们答疑解惑。两年来,他主持开展了多项创作活动和楹联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会员创作的积极性,为鞍山楹联创作的整体水平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十余年间,他在各级楹联比赛中获奖百余次,特别是2018年“开先杯”首届全国斗联大赛取得冠军,为鞍山楹联学会争得了荣耀!
品读一中同志的作品,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他撰写的楹联之妙就在于有历史,有现实,有景物,有情感,有幽默,有哲理,做到了情景交融,视野开阔,纵横古今,充满了张力。其作品诗情画意,长句短语,运用自如,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不落俗套。一中善于将眼前事物与胸中之情结合起来,演绎出高深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才高词美意幽远,隔日尤思绕梁韵。他撰写的联,以意为主,亦宽亦工,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使联语的内涵与灵魂得到了可贵的升华。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中的联作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胸襟、情操和兴趣,善于动用一切可能的修辞手段来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意境,遣字造语顾及整体的和谐,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其中有含蓄之美、有洗练之致、有高远之韵、有宛转之态,但都会立足于一个根本,即有感而发。凭心而论,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才能算是真正把握好了对联艺术的精髓。
当然了,山外青山楼外楼,云外有云,天外有天,希望一中再接再厉,戒骄戒躁,行走天下,不忘联韵与远方!
我的主持词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诚地期待各位贤达、各位有识之士,各位联届名人,能够在接下来的交流研讨环节,敞开心扉,拿出真知卓见。
最后我用一副对联,概括一中的楹联成就:
梦笔生花,落墨辞丰意切;
持心见字,题联巧妙称绝。
董秀辉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不小心加入了楹联学会已经三四年了,偶尔参加过一些对联比赛,也偶尔参与过一些对联评选,在这些偶尔当中却经常看到一个越来越熟悉的名字——王一中。于是,对这个王一中的作品也越来越关注亦或品味和学习。在很多活动场合与不同的联友交流过程当中,也大多会谈到王一中和他的作品,大家的共同评价就是“接地气”,让人身不由己地喜欢,不管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为人。尤其是一个为人低调,为联痴狂,为事执着的满满正能量的魅力教师形象,不禁让我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当拿到朱革强秘书长发给我的《简语堂联稿》的时候,我迫不及待的先睹为快。至于让我发言赏析作品,于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出于我对一中的作品发自内心的钦佩和对各位专家及领导的尊敬,我就谈谈个人的感想吧!
读一中的对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充满韵律感,好像无韵之词曲。
我们都知道词和曲都有韵字,让作品自然流畅,朗朗上口,而一中的对联虽然没有韵字,却能做到跟有韵的词和曲一样富有韵律感,一样的朗朗上口。尤其是重字和领字的运用,像极了某些词牌中表达方式,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
题薛涛
浣花清照影,难诉尽燕离巢、鱼离池、珠离掌;
崇丽锦成诗,统收来江养气、山养魄、月养心。
题鲁迅
几千年奴性已成,曰麻木,曰愚昧,曰沉沦,片片疮痍,重塑民魂须鲁迅;
一支笔横眉冷对,不悲哀,不彷徨,不屈服,声声呐喊,拼将我血荐轩辕。
题惊堂木
可有来头,试问此一方醒木,何以镇山河、佐朝纲、惊虎胆?
若刨到底,回放那七品衙门,不过壮声势、显硬气、摆官威。
和苏轼的《行香子.述怀》比较: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题元好问
三十首诗评入骨,文以情生,情以文传,纵无凤藻亦骚客;
八百年绝唱揪心,悲而壮者,壮而悲也,唯有雁丘似我形。
题雨巷
惆怅雨岂唯惆怅,若呐喊,亦呢喃,寄托这(节奏)眸里丁香、诗中纸伞;
悠长巷何止悠长,曾彷徨,未苟且,向往那(节奏)黎前朝日、窗外远方。
和辛弃疾的《一剪梅》比较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其次,语言风格简洁明快,非常接地气,好像有形之乐章。
题“敢问考题不律何时休” (通俗易懂)
典型犹在,想当年孙行者、祖冲之,果是天成,有意无情真绝对;
平仄不分,看今日瞎出题、胡作答,妄言国粹,卖萌装懂好雷人。
题代办业 (幽默诙谐)
问一业何兴?莫抱怨事难办、脸难看,巨细尽能为,我来跑腿;
让万家满意,当秉持风不歪、情不偏,信诚焉可失,君请放心。
“功崇惟志,业崇惟勤”,一中能取得众多荣誉,离不开他对楹联事业的热爱,离不开他常年的勤奋耕耘,就像一中在这幅对联里所表达的:
题尴尬的对联文化
对非小道,一字见精神,未经雨雨风风,达成心愿何容易?
联本大观,两行开气象,不走平平仄仄,撞得眼花可害羞?
最后,祝“一如既往多佳作 中饱台安数二王”,
谢谢!
侯文慧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开始从洗尘那里了解到台安有个王一中对联写得好,后来在鞍山市楹联赛事活动的颁奖典礼上,结识了一中。每每看到他比赛的作品,都会有击节叹赏的欣喜。再读过一中为此次研讨会甄选的部分联作后,我能感受到,一中对对联的那份勤奋与投入,那份对对联的热爱与追求。那份执着我想就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的情怀吧!一中的楹联作品,我从表达形式上、语言特点上、艺术手法上、实用性上等四个方面来简单谈点个人体会。不成熟,供商榷。
一、表达形式上
对联不是文学体裁,只是一种文化样式,就是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决定了它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它对自身表达方式的要求应该说及其严格:声调和谐、对仗工整。一中的联作从这个角度应该说达到了完美。他的每一副联,特别是参赛的对联,不论短联还是长联,都能做到形式上让人无可挑剔的地步。格律非常严谨。例:
题沈阳故宫
猎猎八旗,三百年足迹铿锵,于盛京点将,北京问鼎,煌煌哉万国皆朝。读此一砖一瓦,遥想两都十帝,尽归这兴也西宫、亡也西宫,演绎着清廷故事;
茫茫六合,廿四史皇城迁徙,自渭水垂纶,沈水沉戈,赫赫然几人不朽?哀其千栋千梁,唯留空殿环廊,忽又闻载之民者、覆之民者,莫忘了警世恒言。
这副长联,每个分句内部都符合联律,每个句脚都按格律安排,而不是像有些观点说长联内的分句可以适当放宽的说法,他对楹联表达形式的严谨态度与完美追求,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者的负责精神。
二、语言特点上
一中联作不知留给大家是什么样的感觉?我感觉是语言朴实而意境惊艳。一首好的诗词不在于它的语言多么华美,而是看能否运用大众读懂的语言创作出令人沉浸其中、流连不舍的意境。我喜欢苏轼的《蝶恋花》,特别是下阕,尤为喜欢。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为什么我喜欢这首词?因为苏轼这首词用最最普通的语言经过精心的处理,营构出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的意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这就是语言的运用能力与技巧。一中的对联不能说达到了苏轼那般完美的境地,但他在实践着,他的联作让我看到了他在语言运用上的用心与斟酌。例:
“万福送万家”应征春联:
十三五铺春,将小康提速;
亿万千点赞,为中国加油。
“提速”一词与国家大政方针相吻合,又俏皮活泼不失风趣。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首诗有诗眼,如果说一副联有联眼的话, 那我感觉“提速”就是联眼。
又如,自题联:
一颗痴心兑酒里;
十年酣梦醉诗中。
简练朴实的语言营构了深邃的意境。
再如,题东北大烟袋
铜锅点火,玉嘴喷香,将快乐升华,这杆长枪何寂寞?
吸自无聊,吐之有趣,把忧烦过滤,此般尤物果神奇。
此联中的“升华”、“过滤”两词用得精当生动。这就是他运用语言的精妙,也是我欣赏的地方,也是我学习的地方。
三、艺术手法上
对联的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任何手法都可以运用。在一中的对联中看不出雕琢的痕迹,他联作中修辞手法自然而然的运用,信手拈来。例:
代王洛宾挽三毛
伊怀咏絮才,何言逆天语?红尘相遇,大漠重逢,不辞万里奔来,吾心已随君心动;
我本多情种,愧对未亡人。菊酒尚温,盖头犹艳,独唱一支等待,死鬼安如活鬼悲。
这副联上下联前两个分句在运用自对的同时又分别运用了设问和流水对,自然而贴切。
题代办业
问一业何兴?莫抱怨事难办、脸难看,巨细尽能为,我来跑腿;
让万家满意,当秉持风不歪、情不偏,信诚焉可失,君请放心。
这副联上下联第二个分句分别运用了三字领,增强联句的表达力度。叠音、比喻、拟人、自对、用典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达到了增强联作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四、实用性上
楹联不是小众,而是大众。为什么是大众?其应用范围太过广泛。诗词散文达不到的地方却能看到楹联的身影。一中的联作大多能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从创作的需要出发。有婚联、挽联、庆典联、历史人物联、名胜联等,笔触之广、范围之宽、纵横之深、底蕴之厚,正反应出楹联的实用上。不论是命题创作,还是参加联赛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各个场景的对联,且还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例:
题鞍山解放70周年
九州未统,二月正寒,忆当年壮士冲锋,豪气七旬腾热血;
五水作弦,千华为谱,喜今日钢都领唱,浩歌一曲慰英魂。
这点上,我希望我们以后也要多为我们热爱的生活讴歌、多为正能量讴歌!
最后提出个供大家探讨的问题:对联的发展方向该是怎样的?
北宋大家张载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尽管我们肩膀的力量有限,但我们也都应该担负起: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的重任的想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光发热。
最后用一副对联结束我的发言,并送给一中。
初心已就联坛梦;
妙笔赢来当世名。
谢谢大家!
王洗尘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中嘱我为序,自思一非名家二无佳作,安敢为序?即便是我年龄痴长一岁,平常被称一声匪哥!也不能因此造次。继想多年以来,与其交往,尚有他人未知之事!就说几句话吧!
一个楹联大家的学识、胸襟、气度、品德、性情都会在其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中也如是。楹联中的对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但凡赋、骈文、诗、词、散曲,甚至通俗如清言、子弟书,离开对仗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诗词作者大多也是楹联大家。一中专鹜于联,尤令我不可小觑。
我与一中相识相知是因楹联,相处相好至今仍是因楹联。我自2013年春调台安县文化馆任创作员后,因局领导知我喜“鼓捣”楹联,便令我主持县里春节征联近十年,一中每每获奖,初不以为意,后越写越精!不数年,己非池中之龙,当时尚能借着酒意厚着脸皮指点一二,估计一中也不好勃我面子装作每每点头。又历数年,他成为蜚声全国的楹联大家,获奖拿到手软。我还在原地踏步,自以为是,此时我只能以“望尘莫及”这个成语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学无先后,能者为尊,毕竟作品就钢雕铁铸般摆在那儿呢!至于奖杯、奖金、荣誉以及各级会员都是楹联佳作的副产品。只要作品好,不招而自来!这有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味道,不过这也是检验楹联作品的一种重要方式,试想,一个不能攻城略地的将军,怎么考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如何了得,都是无用的!
一中所作楹联,形式多变而万变不离其宗。或平白如话,仿佛不识字老农之所语;或用典古雅,不啻资深学者之引经而谈……皆运用自如,谙熟一心!这缘于一中楹联创作之始便用笨功夫,一字一词之平仄对仗必稳妥,此所谓“入门正”,而到一定境界,则立意、思想融于工稳之中而不逾距,越显珍贵!此便是“格调高”。颇合古人所说:“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此时的一中,已无须此语中之“须”,因为已经达到了。可以说,一中转战楹联网络多年,悉心揣摩大家精妙之作,终得传世心法,已入金庸小说中的“求败”之境。摘叶为刀,飞花为镝,数招之内,便鸣金收兵!正是有此数年实战!方始成就今日之一中。相对来说,许多人急功近利,故难有大发展、大跨跃、大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一中所作楹联,作品高产而整体质量高,副副气势高迈,立意新颖,用语考究,风格独具,皆可互相抗衡,难分高下。与他人争锋,往往先夺人之目,继撷其心,终夺其魄!非不如此,安有一中今日之成就?
通读诸作,感慨颇多!至此想起一个趣事儿:我和一中参加县内某单位征联经常双双获得优秀奖(优秀奖是最低奖项),台上的评委虽没一个懂得楹联,却评得认真仔细,工作人员核对打分一丝不苟,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看着连对仗都不符合格律的一二等奖作品,我们俩经常笑得肚子痛。诗向会人吟,楹联又何尝不是呢?优秀的作品即使没有人赏识,也不失为优秀作品。有时真的与获奖与否没有关系。文艺之乐也在于此,在没人欣赏的路上,照样会有暗香缕缕的鲜花绽放。我本人二十多年前曾宣扬再狗屁不是的作品,也有人会无比钦敬地赞誉之、倾倒之、佩服之。至今我也这么认为,不曾丝毫改变,而越加笃定。我想,只有像一中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楹联作者,才是文艺界真正的脊梁。
人生中很多事儿不用认真,置之一笑即可!惟楹联艺术不能不认真,认真起来的一中了不得!除楹联外,一中喜书法,可谓联墨双馨;也喜谜语,一猜中的。比如:珅(打中国著名楹联家一)谜底:王一中。自己给自己制迷,再自己猜,还作为自己的微信名,也算一件韵事儿。
一中的楹联艺术之路,像一壶老酒,值得再三回味。他的楹联就像一位老友,总期待下一次的重逢……想了解真正的一中,就亲自去读读一中的楹联作品吧!
尹伟达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一中的研讨会还是我建议开的,但今天极特殊的情况没能参加,借此表达歉意,也表达对一中、对台安教育局、对以文慧为首的市楹联学会的敬意。并以书面的形式做个发言。
我觉得,好的楹联应当有“两个境界”,即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一中先生的楹联达到了这“两个境界”。
一、思想境界
有人会觉得楹联是文学艺术,不是思想。其实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思想的反映,其境界的高低也在于思想。我在组织部写了十五年材料,我的体会是“写材料就是写思想”,“爬格子其实是思想的爬坡”。好楹联不仅要有思想,其思想还要有高度、有深度、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深入的思考与提炼,拿出自己的见解。
比如《题赵匡胤》
陈桥回马,改朝换代,加黄袍先取后周,再伐南唐,继扫群雄归一统;
金殿削藩,抑武修文,防兵变虽为上策,亦埋外患,可叹治国不强军。
这联准确运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典故。但仅凭这些不足以成为好联。可贵的是对赵匡胤“抑武修文”进行深入思考,全面地刻画了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治国不强军”的历史教训。我写过一篇《从宋词看宋朝灭亡》,也写到文人当政,里巷小曲登上大雅之堂,婉约成为主旋律,举国缺少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从而为灭亡埋下伏笔。
再如《题药王庙》
名为锁、利为枷,名利莫贪,少生贪念即灵药;
德愈高、行愈正,德行至善,广结善缘是妙方。
该联以递进的笔法,开出了人生的药方,这药方与道教的教旨、与当今社会的主旨是一致的。我觉得比苏轼开的“安心是药更无方”更加有效。
还有《题张荒古渡》
海气来时,湿地蒸腾新日月;
花潮隐处,长河披挂古烟霞。
海气,令人想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这大潮中的湿地蒸腾的是新时代的新思路新作为带来的新气象,这与当今的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吻合的。在湿地周边,种着花海,花海深处,辽河披挂着远古的烟霞。把古今叠在一起,既尊重历史,又放眼未来,从而使联即有了高度,又不落俗套。
二、艺术境界
楹联的思想境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艺术境界表达出来的。楹联的艺术特征主要是格律,而格律重点是对仗,之所以叫对联就是因为对仗。至于平仄我觉得不论新韵古韵只要合律或大致合律就行。
对仗不是机械的填上同义词或反义词,也不能呆板地模仿笠翁对韵,而要创造性的填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词。一开始想到的对仗往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找出一个好的对仗,令人眼前一亮立地生辉。一中是对仗的高手。如《题屈原》用“一沉”对“独醒”,“清流”对“浊世”,就令人意想不到又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屈原的伟大和后世的影响。再如《题周恩来》,用“三砥柱”对“一完人”,写出了周的功绩和修养。还有《题碣石宫》用“魏武篇”对“秦皇岛”,《大辽书屋联》用“小心眼难成一事”对“大肚皮可纳百川”,《题半山亭》鸿影穿云,传书还赖江边鸟;仙风引路,问道且随山上人。这些对仗都及其经典,令人叫绝。
楹联的艺术不仅在格律,写楹联不能只按格律来填字。功夫在诗外,功夫也在联外,诗词曲赋散文诗歌里都有楹联的营养,都可成为楹联的文采,赋比兴、借贷、拟人、设问等都可成为楹联的笔法。读一中的楹联,可品出其中的文采斐然。如《题仙人台》,作者好像在给我们讲故事,从一盘棋开始,两个老翁边弈边喝边等,等丁令威化鹤归来重开局面;还有几个大神飞来飞去数来数去,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山峰。形象及其鲜活。
再如《题鞍山驿堡》,作者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那古道烟尘,让我们阅读明砖,记住历史。
因时间关系不多赘述。顺便提点建议,一中的长联较多,有些联是可以压缩的。如《题茗苑》裁剪为“缩地成壶,栖霞煮酒;问天载道,枕岳听涛。”是不是会更精彩?还有《题无量观》用“三清界”对“千朵莲”,用“万念皆空”对“一尘不染”,很精彩,但万念皆空多用于佛教,而无量观是道教,佛教讲“空”,道教讲“无”。不当之处,见谅。
王一中荣获2018首届“开先杯”斗联大赛冠军
王一中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师友:
大家上午好!
衷心地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前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说句心里话,今天市楹联学会为我召开这次楹联作品艺术研讨会,我感到无比荣幸的同时,也是诚惶诚恐,觉得受之有愧!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对联创作还处在刚刚起步的路上,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真的没有大家评价的那样好,感到以后的压力蛮大的,但是,一个人只有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今天大家对我的的鼓舞和鞭策,会成为我在探索对联之美的道路上积极创作、不断进取新的催长剂和新的生命力。
下面,我就十年来学习对联的一些感想和感悟作以简要的汇报,望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师友们批评指正。
一、谈谈我的楹联学习
我为什要学习楹联,对于这个为什么,我也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答案就是喜欢,是真心的喜欢!这些年来,凡是看到一本好的对联书籍,我就会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看到一副好的对联作品,我会反复琢磨,品味其中的奥妙。通过这样对作品学习,就会超越时空去喜欢上某一位或是几位联家的作品风格,这样,我会想方设法收集到这些联家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创作的楹联作品,按照年代题材等重新编号打印成集,研究他们成长的历程。久而久之,这种对楹联的喜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是为楹联痴迷以致疯狂的习惯。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基本上能保证平均每天阅读楹联作品集包括联论资料一小时,再用一小时左右时间注释一段经典古文或是圣人语录、一首唐诗、一阙宋词、一副对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感悟到读书是件与古贤人交谈的乐事,也更加感悟到其实人生最难得的书、最好的书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助你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谈谈我的楹联创作
只学不写那是傻学,只写不学那是乱写。楹联的创作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我在学联之初,主要是对句和对词写作,尤其是对词的积累对楹联创作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写作的联料从哪里来?那是靠日积月累把精彩的对词印在脑子里。没有一个庞大的个人对词库,这里要强调的就是个人原创对词库,在创作中是很难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这些年我也一直在践行着这个方法,从中受益匪浅。楹联创作,要像写文章那样去对待每一个命题的写作,因为,对联本身就是二元结构的对仗文学,对联的文学性、思想性才是灵魂,没有了灵魂,再精工的对仗也是一堆文字而已,所以,我在对联创作中,时时刻刻牢记着“二元结构对仗之文学”这九个字。至于语言风格,作品风格,我记得中军大哥(我的同事)跟我说过,我们都是文字的搬运工,你学谁再像那也是搬运工,只有当你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你才是真正的文字兵的将军,才是真正的作家。这句话很深刻,这也是我在创作中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在创作中,我从来不去纠结那些关于对联文字的长短,风格的高雅直白,我觉得那是无意义的争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我更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去多反思,让素养生长,塑造自己,喜欢那种“多留余地铺明月,不住高墙看远山”的世界,其实,这些年写下来,感觉到人生最难写的作品、最期待的作品是未来的自己。
三、谈谈我的楹联构想
我想在这里说三句话,一个方向引领,两大体系构建,三年质量提升。这个方向就是我们在学习和创作中要不断地调整探索和发现对联之美的前进路线,不求捷径,不怕弯路,不为登堂入室,仅把这个探索和前进的历程作为一次为对联而去朝圣的旅行。两大体系,一是指对仗体系的构建,我们要继续充实个人原创对词库和对联库,不断发现和创造更加精彩的对仗;二是指评价体系的构建,继续深读精读对联理论,积极参与评联活动,在实践中形成更趋完美精准的对联评价。三年质量提升,这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的阶段发展计划,要把学习笔记和对联作品存好档,要做到“回头看”,注重“精品意识”的锤炼,每年制定出总的楹联学习和作品创作方案,按目标按计划去学习、去创作。
一颗痴心兑酒里,十年酣梦醉联中。这些年来,我始终告诫自己,作文首先要做人,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好自己,做好本职工作,过好业余时间,用幸福写作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们的培育之恩。这些年来,虽然在楹联创作方面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我始终告诫自己,认清自己定好位,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楹联业余爱好者,因为喜欢,用业余时间去探索一个专业的命题。我想,心若不贪,其志必远!
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新闻"联"播】第22期:题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与爱因斯坦并列